当今临摹欧体字的人不在少数,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,大家似乎并不直接去学习欧体代表作《九成宫醴泉铭》,而是直接去临摹当代书法家二田的楷书。虽然,二田书法造诣深,取法于古,继承欧体,但是并不是真的欧体字,可以说是自成一家的田体字。那么这篇文章就介绍真实的《九成宫醴泉铭》,并给出一些简单的笔法讲解,通过一些扣字例证,可见一斑。也希望各位书友能从中收获。
文中讲解的字,是来源于切片后的《九成宫醴泉铭》单字,文末阅读全文链接可以下载全部资源。
九成宫浓厚的隶书笔意:
欧阳询曾经在 <与杨尉马书章草千文批后> 中表示:
张芝草圣,皇象八绝,并是章草,西晋悉然。迨乎东晋,王逸少与从弟洽复为今草,韵媚宛转,大行于世,章草几将绝矣。
可以看出,欧阳询的九成宫也是具备了浓厚的隶书笔意。
比如:“九”字竖弯钩,外方内圆,有着隶书的味道。
看似平正,实质险绝:
九成宫乍眼看去,平正规整,但是我们分析每一字的细节会发现内藏险绝。比如“宫”字,在我们印象里,宝盖头的点应该落在中间,但实际上每一个宝盖头的点都落在了偏左的位置。所以,很多字写起来很险的话会有意想不到的视觉感受,让平,稳看起来更加灵越。
大胆出奇,力破余地:
人不能到处,我到,比如暑的撇很长,超出了日字,如果你写的日字超出了撇尾,那么就是没有掌握到欧体的特点。
细小笔画之间的粘连,使得字容光焕发:
这就好比我们下棋,我们在乎的是每一个棋子的安置,而高手下棋,则讲究的是整体的局势,是通盘的布局。欧阳询的九成宫就是这种细小笔画繁多,但是字势布局相互呼应,各为其要。
比如,泉字,内中小横,就是没有写满,突出“细碎”的感觉
笔画虽碎,整体布局完美
笔致活脱:
起止无迹的感觉,草字头的一竖,起笔不顿,收笔无小动作,更突出了字的活脱,这和二田的字是不同的,二田的字像是印刷体,毫无活脱之感。
欧阳询代表的初唐的风格,但是同时我们看到是也有隶书的渊源,欧体看似平稳但不呆板而是活脱的,
我们在写欧体的时候,每一个字写好,串联起来要注意字之间的布局和间隙,不能太密。因为欧体字本身是疏朗的,这就要求字之间的布局,字的“生存空间”要更宽阔一些才美。
总体来说,九成宫笔力劲健,点画虽然瘦硬,但神采丰润饱满,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,带有隶书笔意。字体结构典雅大方,法式严谨,看似平正,实则险绝。字形瘦长,细碎点画外阔而中宫收紧,字之间布局间隙大,所以章法上来看显得宽松而疏朗。
九成宫醴泉铭全文大意:
皇帝弱冠之时,就开始平定天下,到了而立之年,就做了天下黎民的君主;开始是用武力统一国家,后来又以文德使远方民族亲附:东边越过青丘,南边超过开徼,那些外民都奉献珍宝以为晋见之礼,经过不同语种的辗转翻译而来朝觐我皇;西到轮台,北抵玄阙,都并入版图而设置地方州县,把那里的人民编入户籍(受朝廷管辖);阴阳之气温和,年景风调雨顺,远近都和平肃敬,万物皆和平安详,神灵俱来降福,这虽然是凭借天地的功德,但毕竟要依靠皇帝一人之谋略。(皇帝)舍身以利天下黎民,栉风沐雨,心系百姓,忧劳成疾。皇帝的皮肤和尧帝一样变成了干肉的形态,手脚上结的趼子超过了大禹,虽经针刺石砭治疗,而血脉仍不通畅,住在京都,炎热的暑天往往使人疲困不堪,群臣请求另建(避暑)行宫,庶几可以疗养从而心旷神怡。圣上爱护每一个黎民的劳力,心疼老百姓的疾苦,于是坚决拒绝,不肯听从群臣的请求,提出隋代建筑的旧宫殿,是过去建造的,舍弃它感到可惜,毁掉它还会劳民伤财,应当因循既成之事实,又何必重新改作呢!于是去掉隋代旧宫的文饰而使之变得质朴,一再节俭,把原来过多奢华的部分去掉,把已经损坏的部分加以修正,使原来殿前红色石阶夹杂着沙砾,原来白色的墙壁夹杂着新涂的泥土;土阶与原有的玉砌相接,茅屋连着原有的琼室。仰看原有宫殿的壮丽,可吸取过去隋代由奢侈而败亡的教训,俯察今天修茸的求卑求俭,足以作为后嗣子孙的楷模,正提现了“至德之人(表面上)没有什么作为,大圣不妄自制作”的精神,他们竭尽全力(大兴土木),其成果却使我安享了。
通过以上简单的对比,学欧体的人应该更加明白了欧体字的美感所在,学书,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字的美在哪里,如果只看间架结构,只看字的平稳规正,那还不如学印刷体字,乎!
太棒了,这么好的文章必须支持。
王羲之兰亭序单字放大版本,这个比较好:https://www.shumobaijia.com/zitie/116227.html
谢谢您的分享